发布日期:2025-09-20 19:53 浏览次数:次
我相信收藏不只是拥有物品,更重要的是和生活空间、时间、记忆建立联系。这也让我们每一次选址、每一次展览都充满了未知的惊喜。我们希望为藏家和观众带来一种开放、流动、充满惊喜的美学体验,让艺术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。
面对经济周期和行业洗牌的压力,眼镜蛇画廊(CoBrA Gallery)不囿于传统“白盒子”空间的限制,而是在上海外滩的沙美大楼和苏州河畔的JK1933等极富个性和历史底蕴的场所策展;去年更在养云安缦酒店的明清古宅中,以“生生相息”展览推动艺术与自然、建筑的深度融合。
2025年,眼镜蛇画廊进一步宣告全面转向“共享画廊”的运营模式,自由地与不同属性的空间合作,让艺术走入更广阔的生活场景。
“眼镜蛇”名字来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浪潮——“眼镜蛇画派”,由丹麦、比利时、荷兰的艺术家共同发起,强调潜意识创作、跨领域融合,结合绘画、诗歌、雕塑和实验性写作。
2021年成立于上海的眼镜蛇画廊以“收藏级设计艺廊”为定位,创立初衷是为当代艺术和现代设计之间的叠合与映照创造可能,尝试将稀缺设计家具、艺术家居与当代艺术作品融合展出,探索艺术、家具、器物与生活美学的边界。
自创立以来,眼镜蛇画廊以创新策展、灵活思路在不同空间中书写不同的展览,尤其偏爱有人文积淀和历史故事的建筑,将每一次展览视为与空间、艺术品和观众的三重对线年被称为“中国设计画廊元年”,多家收藏级设计画廊同时冒尖,但后劲不足,截至2025年,已所剩无开云网页版 开云kaiyun几。与此同时,眼镜蛇画廊仍在进行自身的转型,采取“感性决策+资源互补”的模式,续存活力、积极应变。
本期,我们在上海专访了画廊联合创始人之一的卢方园,请她回顾画廊的重要展览经验,分享行业变革下的思考,以及她对“收藏如何为生活美学赋能”的独到理解。
眼镜蛇画廊善于把空间与设计相结合,形成别具一格的展览风格,能否回顾创立至今对你们而言有突破意义的展览?
让设计家具、艺术品与空间共生。比如那架1930年由丹麦设计师保罗·汉宁森(Poul Henningsen)设计的PH157三角钢琴,线条流畅、充满未来感,就成为整个空间最具标志性的存在。
近年来艺术行业正在经历转型,许多画廊甚至知名机构陆续关闭。成立仅4年的眼镜蛇画廊如何应对当下的变化?
我们从成立之初就没有把自己定位成传统意义上的画廊,而是希望成为人与空间、人与艺术、人与时间之间的对话现场。这几年我们也在不断迁移和尝试,实际上也是在适应和推动行业的变化。
是希望打破固定空间的局限,与不同性质的空间合作,让艺术和设计进入更多元的生活场景。
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藏家,而且包括设计师、豪宅业主,以及对生活美学敏感的新中产、新富阶层。
我们也希望引导大家从“买品牌”转向“收藏稀缺性”,从消费艺术品到真正参与艺术与生活的融合。目前有很多空置的豪宅、老洋房或商业空间都正与我们建立合作,我们从画廊的专业角度,为每个空间量身定制,比如在公寓中避免过大体量的作品,我们觉察这些其他行业从业者不一定能觉察的细节,使我们的展览项目能让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一目了然。
我们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内容和推广上,也减少了运营传统空间的成本压力。我们拒绝千篇一律的工业空间,每次合作都为空间量身定制策展方案。
这样的作品或许不一定是最有商业价值的,但一定饱含了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。我个人会留意这样的作品,也会在收藏之前参观工作室,与艺术家进行细致沟通。
比如我们如果看中了某一位艺术家,会先收藏他的作品,为艺术家进入中国艺术市场建立足够的信心,才有了后续的独家代理权。
你们最新的展览“时间的单位”,与设计事务所Moi Space进行了合作,其中有哪些创新尝试?
比如苑慧楠的郁金香系列油画、凡妮莎·巴拉加奥(Vanessa Barragao)用葡萄牙传统纺织工艺创作的装置、马可鲁的“啊打”系列、许嘉维的水墨装裱画、赵子晗以绳结为灵感的装置、陈欣运用缂丝工艺诠释的团扇,以及张宁的石膏雕塑、玛丽安·赫塞尔比尔以铝为材料的作品……这让展览的最终呈现在材料的轻盈与厚重、缤纷与素雅之间流动。
让观众体验到艺术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可能性,让空间继而成为承载情感、承载精神的容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