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9-26 15:31 浏览次数:次
目前,市面上的板材主要分三类,实木板、实木拼接板和人造板。由于结构稳定性和规模化生产的优势,人造板成为应用最广泛、市场份额绝对主导的一类。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,人造板又进一步分为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。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变化,人造板企业持续推陈出新,出现如OSB板、无醛添加板等升级品类,进一步丰富了产品体系。
近两年,人造板行业迎来结构性调整,其中刨花板作为最热门的赛道,发展尤为迅猛。
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发展规划院监测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6月,我国刨花板生产企业共有323条生产线万m³。对此,可以认为,年底总产能突破7000万m³历史大关已无悬念。
刨花板的材料特性、加工方式、成本结构等方面的优势,使其成为定制家居柜体的不二之选。搭乘消费升级和全屋定制的快车,刨花板需求激增,带动产能快速扩张。整体数据显示,2023和2024年,刨花板年度净增产能均突破1100万m³,相当于每周都有一条新的生产线开工。
然而从定制企业财报数据来看,近几年增速明显放缓甚至部分企业出现下滑,消费需求持续低迷引发产能过剩危机,刨花板行业也迎来了残酷的市场现实:价格持续走低,企业毛利率普降,部分企业甚至陷入“生产即亏损”的困境。
而了解人造板行业的人都知道,这次笼罩在刨花板上“产能过剩”的阴影,也在曾经辉煌的纤维板身上发生过,只不过这次刨花板从疯狂扩张到产能过剩,周期更短,留给人造板企业的时间也更加紧迫。
纤维板主要下游市场,是强化地板和一部分家具背板、门板,它的增长周期与房地产黄金时代高度重合。过去20年里,我国(住宅)新开工面积出现两个峰值:一是2011年,住宅新开工面积达到首 次最 高点(14.72亿平方米),房地产的销售与装修带来了增长红利,全国各地上了大量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,纤维板企业总产量达到5562万m³,产能利用率达到历史最 高的153%,纤维板品类占人造板比例达到33.2%。
第二个峰值出现在2018年,住宅新开工面积保持19.82%的高增速,房地产上涨周期让纤维板企业的产能和业绩再次达到一个高峰。
我们筛选出来四家市场上主营业务为纤维板的上市公司,纤维板单品类销售收入在2018年达到顶点,其中威华股份创下企业(纤维板单品)营收最 高值16.64亿元。
同时,四家纤维板品类毛利率也是自2008年以来处于最 高的位置,稳定在15%-20%区间。现如今,这些企业的经营现状:威华股份(后更名盛新锂能)2021年抛售纤维板及林木业务;国栋建设(后更名正源股份)2024年正式退市;平潭发展连续五年净利润亏损;丰林集团刨花板成为第 一业务,纤维板毛利率从2019年20.7%下降至2024年的2.43%。
另一家以生产木地板为主的大亚科技(后更名大亚圣象),同样也是在2018年,中高密度纤维板收入19.15亿元,毛利率26.37%,纤维板产能最 高达到160万立方米,到达增长临界点。2025年上半年大亚圣象纤维板营收4.71亿元,全公司产能(含刨花板)缩至130万立方米,木地板收入也从2021年61.22亿元直接腰斩,2025年上半年木地板收入仅13.55亿元。
这里需要说明的是,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并不直接来自于“产能过剩”。早在2010年,人造板企业就已经开始第 一轮洗牌。
2010年,主要木材出口国家限制或禁止原木出口,同时中国西南地区遭遇特大旱灾,林地受灾导致林木资源缺失;同年4月《中密度纤维板》新国标实施,严格规定甲醛释放限量;同年5月,国家质检总局等多部门开展“清新居室”专项执法检查行动,检查木质家具、人造板等强制性产品标准执行情况。
原材料的“饥荒”,环保政策的“收紧”,让那些忽视了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的企业被市场淘汰。2011年纤维板企业在营收峰值后,便进入持续的调整期和收缩期,2012年纤维板在人造板消费量的比例降至25.8%,较2011年增减7.4%。
此时,传统纤维板功能性缺陷,以及生产过程中大量胶粘剂,甲醛释放问题突出。以正源股份为例,2010年投资14亿建设年产45万m³(双流)和22万m³(南充)新产线年因新生产线环保验收不合格导致工厂停产,后面又因为需求萎缩产能释放不充分,2020年纤维板毛利率降到-22.12%,出现严重的生产即亏损局面。
纤维板第二波小巅峰恰与房地产黄金尾声重叠,需求量减少是一方面,功能性缺陷是首要原因,人造板企业技术更新滞后,难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、差异化产品的需求,部分人造板企业与定制家居新黄金十年失之交臂。
在对定制家居企业的深入研究中发现,2012-2021十年里,9家定制企业年复合增长率中位数达到24%,2021年CR9的总营收为550亿元,是2013年的五倍。
消费者对家居空间的个性化、功能性需求爆发,推动了定制家居行业的迅猛发展,由于纤维板承重能力弱,难以满足定制家居对板材承重、耐用性、可反复拆卸、可标准化生产、环保等核心要求,刨花板抓住定制家居这一爆发期,迎来了属于自己的、更晚但更强劲的高光时刻。
当市场处于蓝开云网址 kaiyun官方网海时,冲动恰恰象征着企业家的勇敢。一部分纤维板企业意识到定制红利,开始增加刨花板生产线,人造板上市公司如威华股份,2018启动年产20万m³刨花板生产线,大亚圣象、丰林集团同样是在2017-2018年新增刨花板产能,丰林集团还在2024年新建项目年产50万m³超强刨花板,纤维板和刨花板基地累计年产值达到180万m³。
从全国产能快速扩张来看,刨花板显然未从纤维板的教训中吸取足够经验,2017年至2025上半年,刨花板产能从2778万m³猛增至6676万立方米,实现了产能翻倍。对应企业方毛利率呈跳崖式下跌。2025年上半年,两家以刨花板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毛利率均为负数,丰林集团2025年上半年亏损4660万元,2024年亏损1.2亿元;祥盛股份(新三板上市)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连续亏损累计2.54亿元。
然而,将收入的下跌归咎于产能过剩,无疑是片面且危险的。在这7000万立方米的阴霾之下,掩盖的是更深层次、更具结构性的行业危机,即“同质化产能过剩”与“战略性优质产能缺失”并存的矛盾。当所有玩家涌入同一条赛道,生产着性能、规格、目标客户都近乎雷同的产品时,价格战和普遍亏损便是唯一的宿命。
定制行业作为刨花板主要下游市场,即是过去十年爆发式增长核心引擎,同时也是产能过剩压力的重要根源。刨花板的产能狂飙,其决策逻辑是建立在定制家居过去线性增长模式的简单外推之上,但他们都忽视了一个关键转变:定制家居行业本身已经从“增量竞争”进入到了“存量博弈”阶段。
2025年上半年,9家定制家居总营收为199.4亿元,较去年同期下降7.4%,除我乐家居(+1.8%)正向增长外,其余8家营收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。头部企业的增长动力已不再依赖开店数量的扩张,而是转向通过品类扩展、渠道下沉和提升客单价(如整装产品)来挖掘存量市场。这也意味着,定制家居对刨花板的需求逻辑发生根本变化,从追求“量”转变为看重“质”与“值”,他们需要更高环保等级、更优物理性能、更具功能特色以及能够满足柔性化生产需求的差异化产品。
然而,上游大量新增的产能仍停留在瞄准中低端市场、追求规模效应的通用品上,与下游进化的需求出现严重撕裂。
刨花板的困境本质上是大宗商品化的必然结果,缺乏品牌溢价与客户黏性,绝大多数刨花板企业仍是B2B隐形供应商的角色。当成本上涨时,他们难以将压力顺畅地传导至下游品牌商;需求疲软时,又会成为品牌商压价的首要对象。这种模式下,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扭曲为单一的成本控制能力,尤其是在原材料采购和能源消耗上的极致压缩。一旦木材、化工原料等大宗商品全球性涨价时,这条最核心的生命线便被轻易掐断,毛利率的“跳崖”也就不可避免。
无论是纤维板还是刨花板,它的市场需求量仍是巨大且难以被替代的。我国作为人造板生产、消费和贸易第 一大国,人造板及其制品行业产值1.2万亿元,全国生产企业1.35万家,人造板产量3.35亿立方米(2023年统计数据)。虽然需求不会消失,但供给方的市场份额会重新分配,企业之间的优胜劣汰会加剧。
2025年5月30日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8580-2025《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》,于2026年6月1日开始实施,人造板制品将全面淘汰E1级产品。
新国标意味着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金进行技术改造、设备升级和供应链管理,无法转型升级的中小企业和作坊式工厂加速淘汰,而具备研发实力、品质稳定、环保达标的品牌企业其市场份额则有望扩大。
行业洗牌的同时,一批领先企业已通过产品创新与差异化战略跳出同质竞争。近日我们整理了部分企业2025年国内人造板投资的新建产线,与此前生产线略有不同的是,新建项目普遍瞄准OSB定向刨花板、OSB阻燃板、超强刨花板、无醛添加板材、石膏纤维板等高端产品,环保标准多要求达到E0级甚至更高。
以兔宝宝为例,其近年来持续调整产品结构,基材领域以顺芯板(OSB板)和石膏板为核心,家具板材推动饰面刨花板和可饰面定向刨花板(FOSB)渠道导入,形成四大基材高档家具板产品体系。
再例如,山东新港集团则走出一条技术驱动、跨界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。如山东新港集团与东北林业大学联合研发的“仿生超薄纤维板”,厚度薄至0.5mm,兼具柔塑性、易于加工、环保、防水、耐候等多功能。6月19日山东新港集团官微消息,新港仿生超薄纤维板荣获行业首枚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。8月18日,新港集团“仿生超薄纤维板”等4项新技术及新产品被中国林学会、中国林产工业协会组织鉴定为“国际领先”水平。
然而,单靠产品创新与环保升级,还不足以解决“产能过剩”危机。新港集团向市场传递的价值主张是,人造板企业不能只卖板材,更应深度嵌入下游经销商的供应链与服务体系,帮着经销商去销售。
2023年,新港集团推出“新港+X”全产业链服务,整合上下游资源,打造线上平台“新港空间”,为消费者提供从选材到装修的一站式数字化服务,同时赋能经销商,以“战略规划+ 产品技术+ 市场操盘+ 团队赋能” 四维帮扶体系提升经销商终端服务能力,完成从“制造商”向“解决方案提供商”转型。2025年,集团进一步推出F2C服务模式,深度融合设计、生产与安装,实现标准化交付。
新港的探索揭示出破局的关键:人造板企业必须重新定义自身价值主张,从生产供应商升级为产业赋能者,通过技术迭代、产品差异化和服务化转型,在过剩时代中建立真正可持续的竞争力。
人造板行业当前的产能过剩危机,并非孤例。从钢铁、光伏到消费电子,无数行业都曾经历过从野蛮生长、同质化价格战到价值重塑的转型阵痛。它们的突围路径揭示出一个共性规律:真正的破局不在于盲目扩张产能,而在于重新定义行业价值坐标。想要摆脱“生存即亏损”困局的关键,在于跳出生产同质化产品的思维定式,转向技术独创性、标准定义权和商业模式的重构。
未来能活下去、活得好的人造板企业,不一定规模最 大,但一定最具用户思维、最有快速响应能力。当消费者愿意为“无醛添加”支付溢价、经销商依赖你的系统提升终端销量时,企业便不再被困在价格战的死局中。
“产能过剩”是行业的危机,但也恰恰是优质企业甩开同质化竞争、真正走向品牌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折点。